教学团队与课程建设
学科基础课(学院平台课)和专业必修课按课程群组建教学团队,选修课按专业方向组建教学团队,有团队负责知识体系和要求的设计和规划,教师队伍的建设。
对学科基础课(学院平台课)以及多课堂的专业必修课设置主讲教师,主讲教师在教学团队的统一协调和安排下负责课程的建设。
对课程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基础性问题,由学院统一组织立项进行研究,比如,目前已完成程序设计课程群的教研项目,信息管理相关学科方向的课程体系规划等。
逐步推进课程网站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举办相关的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
对课程建设和相关工作给予研究经费支持和业绩考核激励。
成才指导体系与队伍建设
逐步形成对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素养养成以及日常生活实践提供全面指导的指导体系。
使每一位教职员能够在相关工作中对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并树立指导意识和“教书育人,重在育人”的理念。
集中指导活动:
新生研讨课和数学与信息科学概论课程
新生专业介绍讲座,培养理念、体系与方案宣讲
二年级学生选课与专业选择宣讲,学长经验介绍会
编发成长案例,学院网站、《信息月刊》编发相关指导和经验交流
问卷调查,《学生动态》(半月期),院长下午茶活动、毕业生交流会、班主任交流会等活动了解学生困惑和问题
“开放日活动”,“信息文化节”让学生了解各专业、实验室、研究团队和教师研究方向系列讲座
班主任主持班会进行指导和交流
完善素质养成课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要求突出指导作用
调动任课教师结合课程学习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指导
个性化指导:
新生导师(对一、二年级期间)
进实验室,学术沙龙,学科竞赛,创新实践计划,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的指导
专业发展导师(对三、四年级期间),提倡与其他科技活动结合
“信手相连—数学辅导”学生自助活动和其他助学和谈心活动
能力培养支持体系
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紧密相扣、相辅相成的原则实施能力培养
突出程序设计的实践训练,并在一年级暑期进行综合设计的封闭式集中训练
以三大学科竞赛为抓手和推手,加强指导队伍建设和竞赛的组织以及相关激励,促进能力培养融入教学过程,形成课外科技活动氛围
通过课外阅读和读书笔记扩展知识面,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学习能力、专业视野和科学精神,学术讲座让学生开阔眼界,接触学术前沿
进实验室、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学术沙龙、导师制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
通过对选题、申报书撰写、答辩的全程指导,最大限度发挥创新实践计划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功能
利用暑期学校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并通过实训课程培养专业实践能力
实施两次答辩制度,将第一次答辩作为会诊式指导,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第二次答辩全院集中答辩严把质量关,并评选优秀论文
通过社会实践、考察与社会服务的设计和组织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了解专业实践应用,树立使命感和责任感
管理与服务创新
适应理科实验班培养模式的自主选课形成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的理念采取专业混合(类书院)式班级管理单元。
突破传统的狭隘和被动的个体专业归属、认同感,树立更宽广、包容的团队和集体意识
增加了学生对各专业学科知识的认识与了解,思维方式和习惯的掌握与运用,工作特征和作风的借鉴与融合,并有助于营造学科交叉复合的氛围和环境。
摆脱类似按兵种(工种)设置管理单元的类军事化管理模式。培养学生在相对宽松、个性化环境中相互协调与适应,相互配合与合作的意识和正确处理个体与集体关系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淡化专业界限摆脱被动接受的依赖心理,强化自主学习、规划和发展的意识和习惯
根据混合班级构成中分属不同专业、不同课堂、不同宿舍的特点导致班级活动组织因时空受限和差异性增大带来的困难,创新班级组织与管理以及班级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变不利为有利。
缩小班级规模,并增加新型沟通方式,克服时空受限
调动学生多学科专业背景优势,适当组织共同兴趣导向的学习类活动和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的实践类活动,以及促进学科交叉复合的跨学科交流活动
充分考虑新培养模式下学生面临的困惑,加强引导、指导性活动
配合新的培养体系,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发展要求,通过团学与行政组织、教辅和班级的协调配合,在加强管理规范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实现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
结合培养进度和学程安排有计划的组织相关的集中指导以及实践、交流活动
团学组织、行政服务、教师业务指导三方配合实施学科竞赛、课外科技创新、专业实践等活动
团学组织、班级配合、师生共同参与对人才培养实施情况进行调研、交流、信息收集与反馈,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改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根据个性化需求安排相关指导、朋辈互助等
九游会官网登录入口的版权所有 九游会真人第一品牌游戏 copyright©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