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宗教学的神圣殿堂
惟善
一、人类的困惑
人类自古以来都无法逃脱未知的领域。你是否见过有人进寺庙烧香拜佛?是否见过有人进教堂做礼拜?是否见过有人去道观求签问卜,求平安符?是否见过有人在清明节去祖坟点香烧纸?你是否在上课时听老师讲无神论与有神论时感到困惑?是否听过长辈或亲戚朋友讲鬼神的故事?人有灵魂吗?人死后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你相信世界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上帝创的吗?你相信命运吗?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无数的问题都在困扰着我们。这种种困惑就是产生宗教的根源。
根据有关考古资料,人类最早的宗教观念和宗教仪式出现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那时人们对自然现象千变万化的奥秘不能理解,对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现象也不能理解,由此产生恐惧。于是,人们就逐渐产生一种观念,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有神的支配,可给人以幸福,也可给人以灾祸。人类的祖先没法了解这些现象,但可用意识冥想遥远的、微细的和不可捉摸的自然世界,并企图用符咒、巫术、祈祷去影响神灵,这样就形成了原始的多神宗教。在后来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地区从多神教发展成一神教,认为神能创造一切,支配一切,决定一切,但神不能被创造、被支配和被决定。
在现代高科技和信息发达的时代,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我们可以从地球的任何一端相互通话,可以以每小时一千多公里的速度起降于地球上的任何一座机场。人类的飞船能够到达月球乃至火星,最好的潜水器能深入海洋一万多米,真可谓“能上九天揽月,能下五洋捉鳖”。现代医学可以给人换内脏,甚至未来还有可能换头。汽车现在已经出现了自动驾驶,人工智能也在诸多领域特别是在危险行业中成为人类最好的助手。
尽管科技如此发达,信息如此丰富,但一些令古人困惑的问题在如今同样存在,如灵魂问题、烦恼问题、死亡问题等。随着人类的发展,虽然我们也解答了古人的一些认知问题,但新问题又会接踵而至,比如克隆、转基因、人工智能、寻找外星人等问题。世界的问题总是复杂多样的,人类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想象空间则是无限的。人类只要存在未知、有问题、有困惑、有恐惧,那就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宗教。宗教就在我们周围,只要你认真地去感知,就会发现我们周围随处都会有宗教的信息。
宗教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眼前的宗教不是一百年前的宗教,更不是一两千年前的宗教。随着人们的认知水平的提升,宗教也会修正自己的认识。宗教与宗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前者能给一部分人提供解答人类对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等诸多困惑的一种途径,而后者能给你提供一种科学的方法去解答诸多宗教之间客观存在的问题。
二、“宗教”一词的本意
宗教是一个非常神圣而高雅的词汇。在古代汉语文献中没有“宗教”一词,“宗教”是后来由“宗”与“教”两个字组合起来的词。“宗”是指尊祖庙,表示对神及人类祖先神灵的尊敬和敬拜。“教”指教育、育化,上施下效,侧重对神道的信仰。可见“宗教”在中文中有遵从祖先教化之义。我国古代有神道设教的思想,“合鬼与神,教之至也”。这反映了古人的一种宗教观,他们当时把宗与教理解为一种用神道教化人民的手段。
西方语言中的“宗教”,如英语的religion,来自古罗马时代的拉丁语“religio”,其原意应为人对神圣的信仰、义务和崇拜,以及神与人之间的结合友好。由此可见“religio”与近代西方的宗教概念有关联,却不能等同。中世纪欧洲人不会用religio称呼伊斯兰教,而今日英语religion可指基督教及其他任何宗教。古代罗马人就曾对“宗教”的原意存有疑虑。而西塞罗认为“宗教”源于re-legere ,有“再次聚会、组合、思考、深思”之意,与“忽视(nec-ligere)”相对。
“宗教(religio)”一词出现至今已有几千年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存在不同的含义,其含义始终在不停地变化,甚至其用法与其原来的含义已恰恰相反。追溯一个词汇的语源,在心理上和历史上极为重要,因为这样能指出某种观念的最初出发点,就如知道一条河流的源头与了解整条河流是完全不同的。了解一个词的语源和能够把握它所经过的发展、变化等一系列的过程,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也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由此可知我们现在的宗教与古代的宗教是完全不同的,但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给出你的宗教定义
在讨论问题之前,对任何一个术语都应该有个清晰的定义。如果对要讨论的对象没有提出其基本概念的界限来,我们是无法从事科学讨论的。而对于“宗教”一词,这无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什么是宗教,各家有各家的说法,无休止的争论和误解从未停止过,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宗教的定义究竟是什么?中国著名的宗教学家吕大吉先生提出了宗教内外两类四要素之说。内在要素包括:(1)宗教的观念或思想;(2)宗教的感情或体验。外在要素包括:(1)宗教的行为或活动;(2)宗教的组织和制度。他对他从前给宗教下的定义也不满意,他尝试对以前的定义做了修正:
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
这个定义很符合当前的中国现状和文化体系,现在很多学者都承认宗教是一种文化体系。笔者认为,“宗教”这个概念的外延还要放大,宗教是一种关于某位或某几位圣者、神祇或某位特定的人及其教义或思想观念的信仰体系。宗教组织是指某一群信仰某位或某几位圣者或神祇及其教义,并根据其教义去实践和奉献的人。
从教育的角度而言,所有宗教在很大程度上也可称为善或爱的教育。当然,任何宗教都在发展和变化,要找到一个足以概括所有人类发展思想的宗教定义无疑是极其困难的。与其说世界上有多少宗教,就会有多少宗教的定义,不如说世界上有多少宗教学者,就会有多少宗教的定义。每个人对宗教的认识不同,就会给出不同的宗教定义。因此,如果你想学习宗教,了解宗教,那请给出你自己的宗教定义吧!因为只有自己定义的宗教,才是研究自己想要研究的宗教的开始。
四、什么是宗教学
宗教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一般以麦克斯·缪勒于1873年发表《宗教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religion)时率先使用“宗教学(science of religion)”一词作为开端。在这本书上,他多用“宗教学(science of religion,宗教科学)”“宗教的科学研究(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s)”以及“宗教比较研究(comparative study of religions)”等术语。现在的“宗教学”一词在英语中通常用the study of religion或religious studies来表达。
在早期,宗教研究也被称为比较宗教学或宗教科学。当然,也可以把这个更全面的词“宗教的科学研究(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s)”简称为“宗教研究”。所谓科学(science)是指发现、积累并被大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达尔文给科学下的定义是:“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辞海》(1999年版)解释说:“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因此,宗教学就是通过整理各种资料(包括考古、历史文献、经典教义、调研报告等)如实地反映宗教的起源、发展、演变、作用乃至消亡等客观事实和固有规律,揭示人类宗教现象和宗教文化发展规律的学科。
五、宗教学的研究方法
宗教研究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方法是处理研究对象的程序和方式。在科学研究中,选择何种态度立场、认识论和方法论,非常重要。立场正确、方法对路,才能获得大家的公认。
宗教学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术领域,致力于研究宗教信仰、行为和制度,包括比较、翻译和诠释宗教等,强调系统,基于历史和跨文化的观点。麦克斯·缪勒主张:“应当对人类所有的宗教进行不偏不倚的、真正科学的比较,在此基础上建立宗教学。”“凡想利用宗教比较研究贬低基督教而抬高其他宗教的人,跟那些认为为了抬高基督教而必须贬低所有其他宗教的人一样,都是危险的同盟者。科学不需要宗派。”在一切宗教中做比较研究,各宗教要一律平等,不要扬此抑彼,这就是宗教学习者、研究者应具有的基本品质。
神学与宗教学之间完全不同,前者试图理解超越或超自然力量的性质(如神祇),利用科学一时说不清的问题来构建新的神学体系,相信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后者则尝试借鉴多学科的方法,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等方法,从任何特定的宗教观点之外来研究整个宗教现象、行为、信仰和文化等,而不局限于其分支的方法论。
吕大吉提倡“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这一点对研究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学术领域,没有科学理性的思维,所做的研究就不能称之为学术。而宗教研究者本身又是以宗教作为研究对象,不能与宗教对立而无同情心。你可以不接受某人的信仰和观点,但要允许它存在并给予包容。研究要提倡理性与宽容并重,站在世界文化发展的高度,历史地、全面地看待宗教,对各种形态的宗教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的分析和评价。
在讨论宗教研究方法时,由于宗教学的发展和分科细化,出现了宗教史学、宗教社会学、宗教心理学、宗教现象学、宗教人类学、比较宗教学、宗教哲学、宗教经济学、宗教文学、宗教文献学、宗教地理、宗教艺术等诸多领域,宗教研究的分支与学科方法本身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和差异。因此在宗教学领域里,不可能存在唯一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各种理论的科学性,大概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谁也无权宣称他那一家之言就是绝对真理,而其他各家都是非科学的谬误。在历史上,我们看到,只要把某一种理论宣布为至高无上的真理的,那便是文化上的专制主义,思想和文化就会僵化和压制,社会发展就会停滞,甚至倒退。
六、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的专业概况、特色与就业去向
中国人民大学1998年正式设立宗教学本科专业;1999年成立宗教学系,形成本科、研究生、博士及博士后的完整培养体系;2000年批准成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20年成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人大宗教学连续多年排名位居中国高校第一,2019年qs排名全球排名44。
人大宗教学师资齐备,现有15位各具专长的教学科研人员,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6人、讲师1人,涵盖宗教哲学、佛教研究、道教研究、基督宗教研究、伊斯兰教研究、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等不同研究领域。在培养方案方面,人大宗教学拥有完备的宗教学课程体系,可提供系统深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五大版块:各大宗教的历史与思想版块、宗教思想经典选读版块、宗教哲学版块、宗教学基础理论版块、宗教现状与前沿版块。在专业课的学习之外,人大宗教学的学生还有机会根据兴趣学习藏语、日语、梵语、拉丁语、阿拉伯语等专业外语课程。
在培养模式上,人大宗教学提供多样化的综合培养模式,除了专业学习,本专业还在全国各地设有20余个宗教学教学实践基地,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本专业独特的办学优势还突出地体现在,不仅与政、教、学三界保持的良好关系,而且具有良好的国际声誉,与多所国际知名高校联系紧密,为学生未来深造提供更多选择。此外,本专业为学生提供大量经费支持:每年设有宗教学专业学术奖学金和国际奖学金,每次发放总金额60万左右;每学期给每位老师及其学生配备不低于6000元的活动经费。在毕业去向方面,除了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常见的工作和深造方向,人大宗教学本科毕业生还可以选择前往与宗教和民族相关的国家事业单位工作。
九游会官网登录入口的版权所有 九游会真人第一品牌游戏 copyright©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