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引言
化学系建立于2004年,拥有完善的化学一级学科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点。化学学科于2020年进入了esi全球排名为0.41%,2020年qs排名国内第36位,2022年进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化学系拥有一流师资力量,多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等国家或省部级人才项目。具有一流实验室条件,拥有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理化分析与测试中心、功能分子与材料动态结构研究中心以及专业科研实验室,总面积3400平方米。
第二部分 专业剖析
1.各本科招生专业具体研究领域,面向未来解决哪些问题。
化学系在化学专业的基础上成立材料科学研究中心、物质结构研究中心、合成化学研究中心三个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将物质结构研究中心(包括分子动态结构研究、分析探测技术)和材料科学(包括极端条件服役材料、可再生材料、新能源材料等)作为重点研究方向,最终面向北京市以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实现局部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2.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可获得哪些知识与能力。
化学系秉持“厚重的基础学科”办学思路,强化基础研究、发挥学科特色、坚持“精耕细作”,全面梳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工作基础问题,逐步完善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的t字型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目标驱动(intention)、沉浸教学(immersion)、知行合一(implementation)、拔尖创新(imagination)、价值塑造(impact)的“5i”学习体系。
第三部分 培养特色
3.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项目、比较优势。
设有化学拔尖人才实验班,其特色优势:
(1)“强化基础、文理交融”的教学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方案;
(2)“多带一”的全程导师学术和学业指导培养制度,建立了“成长导师-学术导师”联合培养体系;每年为拔尖班学生提供学习科研经费,并配套“理学英才”奖学金支持其全面成长。
(3)全面开放支撑本科生科研创新的高端科研平台;实现教研结合的培养体系,以一线科研反哺教学。所有本科生均可参与科研,所属分析测试中心对本科生免费开放,90%本科生毕业时拥有科研论文发表。
(4)提升本科生国际视野的多元化海外交流培养环节,配套资金支持参与学术会议与国际访学;
(5)文理交融的培养平台;与法学院、艺术学院、档案系分别合作建立了化学-物证学培养平台、艺术品成分-理化分析培养平台、文献书画保护与鉴定培养平台。
(6)成熟的“本科-研究生”一体化培养体系。拔尖人才实验班学生在满足推免条件的基础上,适当优先推荐免试研究生。
第四部分 国际交流
化学系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丹麦、俄罗斯、韩国、比利时等国家和香港地区的十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保持着教学及科研合作关系,并于聘请相关院所人员担任外籍讲座教授。每年派遣本科学生出国(境)学习或参加学术交流,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学。
第五部分 未来发展
1.本科生就业情况,学院整体就业情况(例如优势行业、重点单位等,突出专业优势及比较优势)。
2.知名校友情况介绍。
建系以来所有本科毕业生中,约30%获得全额奖学金赴美国和欧洲等地的著名大学继续深造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典型升学院校如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伦敦帝国学院等;约40%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本校等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其中约80%为保研);约30%当年就业或创业,目前毕业系友创业公司中已有注册资本超过2000万的企业多家。
毕业生去向 | 2018届 | 2019届 | 2020届 | 2021届 | 2022届 |
海外升学 | 4 | 4 | 9 | 4 | 3 |
国内升学 | 7 | 10 | 10 | 14 | 10 |
直接就业 (包括创业) | 7 | 3 | 8 | 6 | 4 |
部分本科毕业生如下:
(1)学术界:
龙霞(2008届),北京大学副教授
梅仕林(2009届),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
蒋海英(2009届),西北大学副教授
段丽婷(2010届),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
谢庄(2010届),中山大学副教授
李逢旺(2010届),悉尼大学助理教授
王弋(2011届),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范海龙(2012届),日本北海道大学助理教授
补亚忠(2013届),西安交通大学特聘研究员
贺泳霖(2014届),中国人民大学讲师
宁莹莹(2014届),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2)政商界:
黄博(2009届),云南掘迈公司法人,注册资金超两亿
周乾(2014届),贵州益百亿公司法人,注册资金两千万
赵宇豪(2017届),光明日报编辑
九游会官网登录入口的版权所有 九游会真人第一品牌游戏 copyright©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 京icp备05066828号-1